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产品/行业资讯 >>

可穿戴设备市场瓶颈将被打破,智能手表的三大难题有待解决

2013年可谓是可穿戴产品的元年。

在各种已知的产品形式中,智能手表是最早可以商业化的产品。

随着Pebble,SONY SmartWatch,Samsung Gear等可穿戴产品的发布以及Apple iwatch的热身,主要的国际制造商也发布了概念或水测试产品。

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在下半年推出产品,预计2014年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将大幅增长。

市场研究公司NextMarket Insights估计,2013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仅为500万只,但在2014年,增长三倍,达到1500万套,到2016年将增加到8000万套。

与可穿戴设备相比,自2013年以来增长了15倍。

尽管可穿戴概念的普及,可穿戴产品要实现商业化仍面临许多问题。

除了三星和索尼等国际制造商外,许多国内公司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测试智能手表,但它们基本上处于摸索阶段,销售也不容乐观。

从产品定义的角度来看,许多制造商仍在努力制造手机的替代品或配件。

从技术的角度来看,小型化,低功耗和防水是可穿戴产品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。

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来看,目前国内厂商只有Android系统可供选择,但是Android系统的功耗过大,很难降低整体功耗;从应用场景的角度来看,智能手表除了防损和定位等一些要求外,目前还缺乏严格的要求。

用360 CEO周鸿yi的话来说:“我想不出用户对智能手表的任何刚性需求。

我想做的是针对某些人群,这些人群可以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,而且价格也不贵。

这是我的。

原意。

& rdquo;除了缺乏应用方案外,困扰制造商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供应链的不成熟。

由于无法增加数量,因此当前供应商对可穿戴设备的支持受到限制,并且许多设备只能进行定制。

另一方面。

这导致智能手表的高成本。

目前,用于智能手表的可选处理器并不多。

许多制造商必须使用手机芯片。

三星Gear使用双核A9手机平台,最终效果并不理想。

据业内人士称,一些制造商使用MTK的手机平台(如6572)来制造智能手表。

卖家知道他们大肆宣传,因此现在制造智能手表并不是很可靠。

& rdquo;在北京,Jun是第一家从事智能手表领域的IC设计公司,并且是目前中国唯一拥有成熟产品的公司。

其中,盛大的国科电子发布的智能手表已经配备了北京君正处理器产品。

国内制造商推出的其他智能手表,包括志奇,图曼和乐远,都使用了Ingenic平台。

由于可穿戴产品不需要更高的性能,因此低功耗决定了产品的成败。

此外,具有Mips架构的处理器在成本上也具有一定优势。

君正市场部经理唐琼表示,君正已经在计划下一代可穿戴式集成电路,预计将于明年第二季度发货。

同时,为了更好地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,我们加强了对开发的支持,例如完整的源代码开源。

除了Ingenics,包括Allwinner和Rockchip在内的国内平板电脑制造商对可穿戴市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。

其中,Allwinner宣布的产品路线图明确指出,可穿戴设备的嵌入式处理器WX将于2014年发布。

描述它。

该处理器将于2014年第四季度发布。

尽管瑞芯微没有公布产品型号,但2014年可穿戴产品发布的信息已在香港电子展的前期宣传单中披露。

意法半导体大中华区和南亚地区的微控制器营销与应用总监James Wiart表示,大多数产品(例如智能手表,智能眼镜或便携式医疗设备)都配备了液晶显示面板,以呈现更复杂或更精细的细节。

如果制造商采用AP或DSP,则组件成本会更高,并且功耗也可能呈线性增长。

因此,t

欢迎您的咨询